同樣的一件事情,國家對等國家的層面,一般是哪一方先開那個口,等于先開口的那一方被劃撥到有求于人的地位。
所以了,越是成熟的國家在碰到事,尤其是有求于人的時候,什么樣的時機下應不應該忍耐,又懂不懂得去因勢利導,非常考驗領導人的智慧。
晉國跟楚國在爭霸,然而晉國與楚國的實際控制區域并不接壤。在這一場爭霸戰中最倒霉的是誰?其實就是被晉國和楚國夾在中間的那些國家。
好些個國家純粹就是被迫無奈之下選擇站隊,站哪一邊都要迎接一位霸主的怒火,尋找的老大靠譜靠譜和給不給力就顯得無比關鍵了。
每一年都要被楚軍進犯的宋國慘嗎?相對比一再左右橫跳又一直被混合雙打的鄭國,宋國的事壓根就不叫事。
這不,鄭國在子駟當政時期痛定思痛,尋尋覓覓了一番決定自殘再抱住晉國的大腿,輪到子產上位決定延續子駟的政治主張,碰上了吳國在“蕪湖”戰勝楚國,不知道有多么慶幸這一次照子可算放亮了。
很簡單的道理,楚國衰敗下去,不是等于晉國要穩固住霸權了嗎?
一旦晉國穩住霸權,一幫小弟怎么都能獲得一些紅利,最為重要的是避免遭到來自晉國的清算。
“我已將陳國之權委托于范氏。”呂武說完就看到華元和子產臉上的詫異一閃而過。
呂武是晉國的元戎,近些年來陰氏的聲威更是赫赫有名。
在晉國負責一個國家的邦交,不止是每年都能得到一筆“好處費”,還包括對外影響力得到延伸,各方各面的好處壓根說不完。
正處在巔峰的陰氏不自己處理南邊的邦交?宋國和鄭國就該好好想想是個怎么回事。
比如,呂武是不是根本不重視跟楚國的爭霸。
又或者,陰氏沒有看上去那么強大,怕了范氏什么的。
呂武能洞察到華元和子產在想些什么玩意,懶得去進行解釋。
合作共贏的什么,扯到怕不怕這個層面,有意思嗎?
士匄接過呂武的棒,開始跟華元和子產商議怎么來對待陳國,除了楚國一旦找陳國麻煩應該怎么做之外,提到的是地緣政治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