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一個允許女子參加科舉的時代,朝廷內也存在少量女官。
起因要追溯到三百年前。
殺敵無數、不讓須眉的開國女武將遺憾自己大字不識,羨慕那些腹有詩書的女子,又可惜女子弱勢,即使才華不輸男子也無用武之地,感慨女子若是也能為官國家定能有不一樣的氣象。
說者無心,聽者有意。
始皇出身低賤,幼時混跡街巷,接觸的人形形色色,女人在他眼里從來不是柔弱的代名詞。尤其初起事之時手下能人甚少,只要有一技之長又愿意效忠于他,無論男女老少都被他收入麾下。
且作為開國之君,他踩著敵人的鮮血和尸首登上王座,個性殘暴又強勢,人皆畏懼,極少人敢反對于他。因此當他提出女官制度時,只在集團內部激起一陣極小的浪花,便順利實施開來。
此后歷朝歷代,女官制度一直延續,但由于不同君主重視程度不同,女官制猶如水上浮萍,無所依靠,隨波逐流。
不過歸根究底,女官制度的弱勢還是因為沒有體現始皇所期待的價值,幾百年下來從未出現驚才絕艷、名留青史的女官。女武官倒是稍有建樹,出過幾個上戰場的,戰功且不論;女文官則被同朝男文官壓制得毫無翻身余地,大多只能靠詩詞歌賦博得淺薄名聲。加之絕大多數既得勢者從古至今刻在骨子里的輕視與偏見,女官制度為越來越多的人質疑。
其實始皇的想法沒錯,女子也并非天生不如男子,只是始皇開辟了女官制度卻沒有為培育這株幼苗提供相應的沃土。女子受教育的機會始終遠不如男子,且集中在上流家庭,又被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閨訓束縛了眼界,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能跟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男人競爭?
一直以來,真正通過科舉考試入朝為官的女子屈指可數,少到大家都一度忘了還有這樣一項制度存在。直到上上代皇帝提出明確要求,每屆科舉至少錄取一名女官,這樣即使水平不如男子,在矮個里面拔高個,起碼能上臺面,不至于讓女官制度形同虛設。漸漸地,萬綠叢中終于出現幾點紅。
如今各個地方對每年參加科舉的女子人數是有起底要求的,甚至將人數和成績計入對地方官的考評,人數不足的時候還得四處搜羅湊人頭,當然也不能隨便找,成績太差對他們的考評有影響。
“會寫名字嗎?”登記人問麒靈。
她點頭,提筆寫下“莊柔”二字,字跡娟秀,筆勢不凡。
登記人見狀十分滿意,態度和藹不少,又問:“考哪科?”
“明經?!?br/>
這個時代的科舉分為進士、明經、童子、明法、明書、明算六科。后三者分別考法律、書學和算學,需要專業知識,考上后從事專門工作,鮮少有成為大官的,門檻高仕途低因此考得人極少。童子科限定考生年齡在十二歲以下。明經科的題型類似于填空補缺,但是涉及到的書籍浩如煙海,要求應試者有非常廣的量。進士科最難,除了類似明經科的填空,還要考時務策略和詩詞歌賦,對于絕大多數埋頭苦讀的書生來說,包羅萬象的時務策略是他們終生難以跨過的坎。
常言道“三十老明經,五十少進士”,能夠進士登科的考生大多前途不可限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