呂武東出,隨行的還有韓無忌等韓人。
來自范國和荀國的使節團沒有走,他們直接說明為什么留在漢國,理由是想就地領略漢國變法的過程。
其實吧,漢國的變法沒有歷經多久的糾扯,呂武在立國的那一刻起就執行新制度,最難的這一部分完成,后續的變動就是水到渠成,要說有什么麻煩,僅僅是讓大家適應而已。
外人來觀察漢國的變法,看不到什么轟轟烈烈的場面,他們還無法參與到漢國的行政體系,能不能看出一些什么就很考驗觀察者的智商了。
“一切如舊,要事可來稟告。”呂陽第一次監國,感到很激動,卻是有點不知道該做些什么。
成為太子之后,呂陽能做的事情比當宗子時還少,平時除了學習,就是觀看一些呂武處理過的政務了。
觀看行政記錄是每一位太子必然經歷的事情,只要是讓他們看一看自己的父親對待什么樣的政務是怎么處理,從中去汲取一些治國的經驗。
“去歲修渠,長約十四里,半途河床重修?”呂陽并不知道修渠是怎么修,光是從文字上僅能了解一個模糊的大概。
漢國現在大部分的土地都是漢氏子姓持有,修建一些國家工程根本不用跟某地的貴族溝通。
呂武奮斗初期,作為兒子的呂陽還小,基本上沒有參與過對家族的建設。
到了十四歲,作為父親的呂武很狠心地將呂陽丟到了秦國,當時因為秦庭還在,呂陽重視的是軍事,也就對內政事務忽視了。
“一再聽君父提到‘渠’之重。如渠修成,我家無有缺糧之憂?”呂陽問話的對象是葛存。
在呂武沒有離開“長安”前,一再叮囑呂陽多看多聽,別不懂裝懂,不懂就要問。
那個時候,呂陽立刻明白監國一樣是個學習過程,并不是成了監國就能對任何事情指手畫腳。
葛存思考了一下,答道:“‘渠’全長三百二十里,如不廣征徭役,或需十五年修成。‘渠’一成,漢川必為大漢糧倉。”
怎么修渠,工程規劃以及注意事項什么的,葛存并不是不懂,可是覺得根本沒有必要跟呂陽說那么多。
難道不是那樣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