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氏的兩個“旅”是各自成為一個“徹”的推進方式,也就成為左右并行的一個陣型。
他們向前推進十來步就會停下,軍官游走著呼喝士兵調整好隊形,整隊完畢后再次向前推進。
秦軍這一邊,左右兩翼各自出動兩千左右的騎兵,卻不是朝著推進中的魏氏兩個“旅(40戰車,3000士兵)”而去,盯上了位于戰場左右兩翼的陰氏各兩個“旅(40戰車,3000士兵)”和分別一千左右的騎兵;秦軍的兩個“師(200戰車,5000士兵)”一陣慌亂的忙碌之后,戰鼓催促聲中緩慢向前,擺出要正面迎戰的姿態。
戰場的左右兩翼,陰氏的部隊已經列陣完畢,發現有秦軍騎兵馳騁而來,隊列后方的陰氏騎兵在號角聲中脫離本陣迎頭而上。
看來,流血會從雙方的騎兵最先開始?
事情的進展卻不是那么回事。
分為兩隊的秦軍騎兵,每一隊數量在兩千左右,他們發現陰氏騎兵一點不慫地要正面懟過來,距離還遠的時候就選擇了拐向,分明就是不想這么早就跟陰氏騎兵對陣。
他們要感謝這個戰場足夠寬廣,并且地形大體上為平坦,要不哪來的大范圍機動空間,玩你追我躲的游戲?
雙方的騎兵部隊引起了觀戰者的注意,發現一時半會打不起來,很快就撇到一邊不再特別矚目。
“秦人騎兵不可小覷。”呂武當然不是在說反話,對葛存說道:“秦人善學,兩三載便有如此規模騎兵成軍,底蘊厚于我家。”
葛存心說:“那是一個國家,能一樣嗎?”
話不是那么講的。
一些三流諸侯國,人口、資源和兵力未必比陰氏多。
最為現實的是,秦國不但是個二流強國,他們一直以來都沒有完全忘掉老祖宗的手藝,養馬技能沒丟,放牧習性也沒有完全擱置。
呂武多少有些忌憚地說道:“今次秦國征召三萬騎,不知各方秦人部落仍有兵源幾何。”
只能說,秦國不虧是個半農耕半游牧的國家,其余諸夏各個諸侯國有哪個能一下子集結起三萬騎兵?
有一個或許也能集結不少騎兵?那就是跟中原各諸侯國失去聯系很久的姬姓燕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