趙武為什么能夠成為晉國的“常務卿大夫”之一?絕不是單純因為呂武給進行了推舉。
根本原因在于趙武身上的血脈!
在這個王侯將相有“種”的年代,說白了就是階級形成了固化,某個誰是什么階級,不犯大事為前提,兒子也會是什么階級。
值得慶幸的是,當前時代由下往上的通道沒有被完全堵死,尤其是在晉國這邊有能力就能改變自身的命運。
這個是軍果主義國家通常會有的一種特色了,用軍功晉升自己的階級,從而也等于改變了命運。
事實上,無論贊同還是反對,軍果主義國家就是最容易發生階級變動的國家體制。
上一刻某個家族牛掰到不行,下一秒身死族滅。大多數是因為軍事行動失敗遭到的懲罰,極少數是因為過于囂張跋扈被聯合起來弄死。
普通人在戰場立功,哪怕一次兩次沒有獲得爵位,財帛方面多少也是會有一些。而這是軍果主義國家制度決定了的結果,與上位者大方或是吝嗇無關。
畢竟,一個真正走軍果主義路線的國家無法避開“賞與罰”的這一套規則。
當然了,一樣是軍果主義國家,晉國只能算是一種“初代”版本,歷史上的秦國才將軍果主義制度推行到了一種極致。
趙武因為血統占便宜,本身就有為“卿”的資格,以至于呂武動了動嘴巴就順勢上位了。
韓氏則是因為騎墻,背叛了貴族階層不提,又讓國君感到極度的失望,失去卿位也就屬于一種理所當然。
發生在趙氏和韓氏身上的事情,很難發生在其余的諸侯國。
在很多的諸侯國,階級固化的程度遠遠超過晉國,是那種真正意義上“龍生龍,鳳生鳳,老鼠生子打地洞”的程度。
嚴重到什么地步呢?貴族永遠都是貴族,哪怕犯了錯律法也無法處置;普通人永遠就是個普通人,哪怕是立下逆天的功勛,別想著能夠翻身。
后世的儒教追求的是什么?其實就是上面那種階級固化。
當然了,儒學是儒學,儒教是儒教,兩者存在區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