儒學大概是從孔子建立,一直傳承到隋唐時期。
然后,儒學到唐朝中期才真正意義上的得勢,又在有宋一朝轉變成為儒教。
成立儒教之后,“刑不上大夫”就成為一種潛規則,犯錯的懲罰是換個地方做官,走一地禍害一地這么爽的公費旅游,士大夫不飄,誰飄?
什么?不是西漢就搞獨尊儒術嗎???
西漢是為了形成思想統一,儒學中的公羊學派符合漢帝國的需要,算是一種學術,又向社會宣傳和推行“大復仇”的主義。
而事實上,儒學只是漢帝國的一種“包裝”,搞的卻是“儒皮法骨”那一套。
漢武帝需要的是“大復仇”主義來統一國家人民的思想,哪一個學派搞出這一套,又有利于帝王的統治就會受到青睞。
說白了就是,愿意當狗就趴下,朕給養了!
其它學派或許愿意,沒t到漢武帝的基點。
學儒的董仲舒愿意,并且也t到了漢武帝想要的,將儒學打扮成為美人,眼巴巴地送到帝王的床上去了。
真實情況是什么?從漢武帝再到漢宣帝,朝堂中儒家的人少之又少。
如果真的要用儒學治國,朝堂上沒幾個儒家的人,算是一種看重嗎?
儒家初次被帝王大肆充斥朝堂是從漢元帝開始,并且儒家第一次掌控國政就玩崩了。
而漢元帝早就遭到了漢宣帝的警告,可惜的是這孩子被儒家忽悠瘸了。
“漢家自有制度,本以霸王道雜之,奈何純任德教,用周政乎?”——言猶在耳!
唐太宗需要討好儒家,用以讓自己的帝位坐得穩當,帝后齊上陣之下,李大帝寫了《帝范》,長孫皇后則是寫了《女則》,討好手腕之高遠超想象。
儒教能在有宋一朝稱霸朝堂的根本原因是五代十國的武人太能作了,引起了社會的全面反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