鼎在諸夏有著很重要的地位,更有很莊嚴的象征意義。
首先,鼎是一種禮器。
“益見于祖禰,藏于帝廷”這一句記載說明,很早之前只有王室才有權擁有以及使用。
相傳,最早鑄鼎的是黃帝,鑄有天、地、人三鼎。
即代表天神、地神、人神(祖神)。
而三神之中重中之重的神是人神,亦即祖神。
后來,三鼎作為祭器,是氏族社會黃帝文化時期及其以后各種社會形態變遷中,實行“政權”與“神權”并重政體的肇端時期。
以鼎為祭器,使黃帝成為諸方諸侯(眾多氏族集團)林立的氏族社會天神的代言人,地神意志的貫徹者,人神權力的執行者。
黃帝由此也成為數千年王權神授觀念及孝道思想的創始人。
所以,后來周王室的祖宗搞“天子”的這一套,其實就是跟黃帝學的。
有差別的是,黃帝搞的是“人也是神”,姬昌搞的是“我是老天兒子”的那一套。
簡單的說,就是降格了。
夏禹治水時,曾鑄九鼎以代表華夏九州,成為一匡諸侯、統治華夏立國的標志,大概也就是從那時起,鼎開始被推到代表國家重器的位置上了。
而九鼎,實際上是大禹之子夏啟時鑄造的。
九鼎象征全國九州的統一和王權的高度集中,顯示夏王已成為天下之共主,是順應“天命”的。
國滅則鼎遷,夏朝滅,商朝興,九鼎遷于商都亳(o)京。
商朝滅,周朝興,九鼎又遷于周都鎬(ào)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