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為一個戰火中成立的國家,以色列基本政策都以安全為主。
雖然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之后,以色列成為中東地區的“微型超級大國”,把敢于挑戰的阿拉伯國家打得體無完膚,始終保持著明顯的軍事優勢,但是以色列從未放松警惕,也從未遺忘慘痛教訓。
在二十世紀九零年代初的海灣戰爭之后,以色列的安全形勢并沒得到基本改善,反而有所惡化。[bsp;雖然在海灣戰爭中,以色列非常克制,最終沒能讓薩達姆抓到把柄,而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用一場極為漂亮的空地一體戰,拉開了現代戰爭的帷幕,隨著前蘇聯解體,美國的霸權地位得到鞏固,但是以色列感受到的不是更加穩固的安全,而是更加復雜的環境,以及時刻都有可能到來的危險。
原因很簡單,這場戰爭徹底改變了中東局勢。
戰后,埃及、沙特、阿聯酋、阿曼、約旦等眾多阿拉伯國家投靠西方,獲得了來自美國等眾多國家的先進武器,阿拉伯世界的軍事實力不但沒有削弱,反而大幅度增強,而以色列與敘利亞的矛盾卻沒有絲毫緩解。
根據四方聯合機構透露的消息,以色列正是在此之后,決定擴大核武庫規模。
在以色列上交的一份絕密資料中提到,海灣戰爭之前,以色列只有二十枚核彈頭,而且全部是當量在兩萬噸左右的原子彈,而在一九九一年到二零零一年間,以色列制造了一百枚核彈頭,其中八十枚是氫彈。
在此期間,以色列的國防政策也出現了變化。
在另外一份資料中,以色列國防部曾經制訂了一套完善的戰略打擊計劃,即在阿拉伯國家主動發起戰爭、戈蘭高地與西奈半島的戰略防線被突破之后,將用核武器摧毀開羅、大馬士革、巴格達、貝魯特、安曼、利雅得、多哈、阿布扎比、馬斯喀特、撒拉、的黎波里、喀土穆、阿爾及爾、拉巴特等所有阿拉伯國家的首都,以及巴士拉、亞歷山大、班加西、麥加等人口在一百萬以上的大城市。
該計劃被命名為“末日行動”。
說得直接一點,以色列將在國家受到致命威脅時,與阿拉伯國家同歸于盡。
由此可見,以色列的國家安全完全建立在核威脅之上。
到了二十一世紀初,隨著美國打響“反恐戰爭”,以色列的安全形勢有所改善,主要是各個阿拉伯國家積極與極端組織劃清界線,避免遭到美國打擊,隨后埃及、利比亞、敘利亞等國爆發政治動蕩與內戰,更是削弱了阿拉伯國家的實力,讓以色列第一次放下了繃緊的神經。
可惜的是,好景不長。
第二次朝鮮戰爭,讓“反恐戰爭”走到盡頭,也讓美國的擴張勢頭達到巔峰,轉而進入戰略收縮期。
美國影響力減弱,對以色列來說絕對不是什么好事。
雖然中國沒有立即進軍中東,而是花了十多年時間解決周邊問題,但是由伊朗發起的伊斯蘭運動,對以色列構成了非常大的威脅。所幸的是,美國也沒有立即撤出中東,而是把中東當成遏制中國的戰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