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國人正在匆忙逃離法國的時候,1300公里外的波蘭,德軍和俄羅斯人在布格河會師。
瓜分波蘭,是《蘇德互不侵犯條約》內容的一部分。
《蘇德互不侵犯條約》除了五個公開的條款之外,還有一個秘密附屬議定書。
在秘密附屬議定書里,德國和俄羅斯劃定勢力范圍,大致以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的立陶宛北部邊界、波蘭的那累夫河、維斯瓦河和散河為分界線。
同時,德國還默許蘇聯在比薩拉比亞的利益。
比薩拉比亞是指德涅斯特河、普魯特河-多瑙河和黑海形成的三角地帶,歷史上曾經屬于俄羅斯,1918年1月,比薩拉比亞根據民族自決的原則,與羅馬尼亞合并。
俄羅斯并沒有和德國同時進攻波蘭。
德國在9月1號向波蘭發動進攻,俄羅斯是在9月17號才發起進攻,這背后也有著復雜的博弈。
自信的波蘭人在戰爭爆發前聲稱三天內消滅德國,這并不是徹頭徹尾的狂妄,波蘭人有理由這么認為。
前文介紹過,波蘭自身的實力不俗。
同時在法德邊境的馬其諾防線上,英國和法國一共部署了83個師,德國人為了應對英法聯軍的進攻,不可能將所有軍隊投入對波作戰,必須在法德邊境部署一部分軍隊。
德國人確實是這樣做的,在進攻波蘭的時候,德國在法德邊境部署了23個師,其中只有11個師是正規軍,其余部隊都是匆忙集結的預備役部隊,連武器裝備都不完整。
戰前的力量對比給了波蘭人足夠的信心。
德國進攻波蘭的時候,總兵力共106個師,裝備坦克3195輛、火炮1萬余門、飛機2500架。
此時的英國和法國共110個師,裝備坦克3000多輛、火炮2.6萬余門、飛機3000余架。
再加上波蘭自身的40多個師,870輛坦克、4300門火炮、以及近千架飛機,如果波蘭和英國、法國全力以赴,確實有可能在三天內擊敗德國。
只是有可能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