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兒女都婚配了吧?”
“自是婚配了,不過小女兒前年才嫁出去,咱陪了六七貫的嫁妝哩。好在如今小兩口日子過得不錯,去年給咱生了個外孫,二女婿也知道孝敬咱。”
“大女兒呢?”朱元璋像普通人聊家常般地詢問。
李老漢神色一暗,道:“大女兒十余年前就嫁人了,那時家里窮,婆家也窮,大女兒懷上后沒照顧好,難產,婆家保住了孩子,可咱大女兒卻沒了。”
“可憐她三四歲就開始幫著家里干活兒,去了婆家也受累,懷孕還幫著鋤地···一點福沒想到人就沒了。”
“咱心里有怨氣,如今跟大女婿家都不怎么來往了,也就逢年過節,大女婿會帶著外孫過來一趟。”
朱元璋沒想到隨口一問,竟扯出李老漢這么件傷心事,這讓他想起了兩個因難產去世的妃子,一時也頗為傷感。
“李老弟,人死不能復生——好在如今你家日子過得不錯,二女兒也有個好歸宿,看開點吧。”
“黃員外說得對,人生就是有許多坎兒,甭管邁沒邁過去都得看開。”
兩人說著,又干了一杯。
“李老弟的兒子、兒媳呢?”朱元璋又問。
“兒子在附近的采石場打工,女兒則在州城里的紡織廠做織工。”
朱元璋微微點頭,笑道:“李老弟有福氣呀,兒子、兒媳竟都能賺錢,尤其是那紡織廠的織工,聽說賺得可不少,怪不得能蓋起這三間大瓦房。”
李老漢道,“要說這算有福氣,咱村里有福氣的多著呢——說起來也是托洪武皇爺的福,不僅趕跑了欺壓咱們的韃子,還讓咱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。”
聽見這話,屋內的李貴、侍衛將官乃至劉長安、劉若月都面色古怪。
朱元璋卻是心里暗爽:這種被老百姓當面夸贊的感覺真不錯!
李老漢則繼續道,“就說那采石場的活兒,咱年輕時也干過。但那時采石場的活兒一個是難得——當時滁州的采石場可沒現在這么多,若有正經雇人的,十里八鄉的漢兒都搶著去干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