呂武并不喜歡當前的時代,哪怕是成為晉國貴族,再進步到獲得卿位,后來成了一國之君和稱王,依然是不喜歡。
為什么會不喜歡?一切都享受過了之后,就好像是進入到賢者時間,什么都會覺得索然無味。
如果不是一路都有目標,享受過現代的各種物質,耍過那么多的娛樂,呂武穿越后最大的概率會是進入到自我毀滅的時刻。
任何人到了要什么沒什么的年代,懂得的“發明”弄完,一定會精神狀態一再消磨,人生失去目標也就變成了行尸走肉。
當前呂武的目標是將漢國建設好,為嘗試進行宇內混一做準備。
這個過程很繁瑣也非常枯燥,親自能干的事情卻是一點都不多,無非就是該露臉巡視就去某地,其它時間一定是被各種文牘埋了。
自然了,呂武想要達到宇內混一的目標,自身得到鞏固與發展,國外少不了要搞東搞西。
范國跟楚國陣營杠上,荀國與齊國陣營沒完沒了的打,里面并沒有呂武插一杠子。
不過,既然態勢成了那個樣子,呂武肯定希望他們沒有休止地糾纏下去,少不得會在暗地里搞點什么的。
打從事實上來講,幾個國家互相對上沒有漢國的手筆,其實就是一種懈怠。
想要完成宇內混一?怎么可能安份等待機會,不及早行動起來去創造機會,不是一種懈怠又是什么。
“不論何國,不問出身,如能使戰事膠著,予金可也。”呂武來到了隴右。
一國之主不待在都城,重大的事情不是監國的太子能做主,肯定需要大臣來回奔波了。
這個也是呂武不是漫無目的瞎跑才能找到,他想去某地不是拍拍屁股來一場說走就走的履行,事先需要做的準備比較多,包括派人通知都城的監國太子以及眾臣。
現在開始收買各國能收買的人并不算晚,只是現在想收買貴族的難度有點大。
不管承認還是不承認,春秋時期的貴族絕對要比進入戰國時代之后更有節操,使得收買需要講究技巧,一般就是拿捏住把柄;換作是明晃晃帶上錢去拜訪,給再多的錢都沒有用,甚至會被認為是一種侮辱。
梁興來匯報的事情挺大,提到孫林父尋求投奔到漢國,一同愿意遷徙到漢國的貴族超過二十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