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歷史上,到了春秋中后期階段,為晉國擴張最多的是智氏和范氏,相反趙氏、魏氏和韓氏一直都是打醬油的角色。
漢國的“呂梁”再往北還有城邑,只是規模上要小很多。
按照行政劃分的話,“呂梁”以及周邊的城邑被歸納為“梁郡”。
沒錯,就是“郡”這個行政單位。
呂武不是搞了新制度嗎?對地方行政區域進行了劃分。
“長安”以及很廣區域內的非常多城邑劃定為京畿,
“陰”、“呂”、“霍”、“彘”歸屬為“呂郡”。
“楊”、“高粱”、“昆都”、“平陽”、“賈”、“郜”歸屬為“上黨郡”。
“魏”、“屈”、“耿”、“葵”、“董”、“稷”、“少梁”、“采?!睔w屬為“河東郡”。
近八十余城邑,劃分為數個郡,其中以京畿的地區最大。
算是京畿區域,最西邊從“陳倉”開始,一直到東邊的“大荔”,最長度跨越了一千四百里,最寬度大約一千兩百里。
那個“上黨郡”和“河東郡”、“隴西郡”、“北地郡”、“上郡”、“南陽郡”都還算“正常”,為什么會有“梁郡”和“呂郡”呢?這個是呂武就想用“呂郡”這個名字,實際在原歷史會用“太原郡”命名。
“呂郡”和“梁郡”有合并的計劃,不過是以后了。
呂武在置郡時,其實也沒整明白后面的君王是怎么弄,以漢國當前的行政需要進行劃分。
不過吧,諸夏這邊在劃分行政單位,里面的智慧真不是白皮照著子午線拿筆一畫那么簡單。
所以了,看諸夏歷朝歷代,包括到了現代,劃分行政單位壓根就不存在什么簡單粗暴,一般是以當地的地理環境來做依據,里面也充滿了各種政治考量。
最為簡單的來說,“甲郡”和“乙郡”相隔一座山,那一座山的肯定是按照地形讓兩個“郡”去公平分。這里的“公平”不是一個郡一半,要看交通允不允許。“甲郡”對那座山的交通方便,得到的就會多一些,反之“乙郡”也是亦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