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諸侯的繼承人的正式稱呼是世子,呂武會稱呼“太子”這么一回事,其實就是一種昭然諾揭。
以前呂武的目標是化家為國,他將自己的理想變成多數人的目標,舊的追求完成之后,肯定是要有一個新的展望,一些事情上進行暗示,大聲叫嚷則是不必了。
當然,現階段也就是那樣,等某天呂武要干什么會直接講出來。
這個也是現在的套路,想做什么只是默默去做,攢足了相當的實力才將暴露意圖出來。
有一個國家就是那樣干的。這個國家叫楚國,他們花了數代人的時間東征西討擴大地盤,覺得實力足夠了再向“天下”宣布要問鼎輕重,也真的去那么干了。
學吳國才是傻,明明沒有那種實力偏偏自號為王,遭到天下人的恥笑就算了,同時失去了來自外部的幫助,不但國家一再戰敗,還一下子連續死了三個國君。
是的,吳國的一國之君又死了,續諸樊、余祭戰死之后,余眛去年秋天也戰死在與楚國的交鋒之中。
那么算上壽夢的話,吳國十年之內相續死了四位國君,其中壽夢的三個兒子是在七年內先后戰死疆場。
現任的吳國國君是壽夢最小的兒子,他叫季札。
這位季札的人生很精彩,他在擔任一國之君前先后兩次婉拒接過大統,第一次是婉拒壽夢,后來諸樊登位前請求季札擔任一國之君被婉拒。
諸樊可不是忌憚季札才進行試探,一切只因為當時的吳國很艱難,需要一位名聲很好的嫡系血脈來繼承君位,有賢名名聲和博學的季札真心很合適。
至于為什么會有兩次拒絕,只有季札自己清楚了。
諸樊、余祭、余眛這三位吳國之君有子嗣嗎?他們當然有子嗣,接任君位卻是兄弟,算是一種兄終弟及。
春秋時代弄兄終弟及并不稀罕,儒家沒出現之前沒人會呱噪;只要肯花錢收,給的錢足夠,儒家不但會閉嘴,還會反過來幫著找無數的理由來表示不合理也能變合理,比如玩了一手“燭影斧聲”干掉兄長的趙匡義就成功收買了儒家。
吳國那邊輪到季札做主,他干的第一件事情是向楚國服軟,承認吳國是楚國的附庸。
以為楚國只愿意得到名聲上的好處,不會進行什么動作嗎?不可能的呀。
楚國的慣用套路是將某個諸侯國打趴下,再派遣貴族前往該諸侯國擔任要職,一步步削弱和架空那個諸侯國,時機成熟了再一口吞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