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林父選擇投奔中行吳是一種無奈。
他們從衛國帶著封邑脫離,以前沒得選也就接受呂武的安排去了新的地方,等待荀氏吞并了衛國,怎么可能不想著重歸故里呢?
中行吳管理的荀氏、中行氏、智氏、程氏和輔氏是很大的一批人,由于中行偃作死的關系,很多附庸貴族皆是脫離,代表著立國之后的中行吳會很缺乏人才。
什么樣的人才能算得上是人才,是個人才又是什么樣的出身呢?起碼需要是一名“士”。而從“士”的身份再往上,怎么都不能目不識丁吧。
現在這么個年頭,強不強大就看國中有多少貴族,掌握的土地狹隘就代表沒有地盤容下更多的貴族,地盤大則貴族也就多,貴族一多就代表能拉出來的兵力會多。
孫氏等從衛國脫離的貴族想要重歸故里,中行吳亟缺充實各方各面的人才,雙方也算是一拍即合了。
從齊國脫離的崔氏等一批舊齊國貴族,他們選擇陰氏當然也有自己的打算。
按照崔杼的原話:呂武領導下的陰氏必然會繼續強大下去,尤其是陰氏立國的位置太過于得天獨厚,以后陰氏所立的國家必然是下一個晉國(指霸主)。
陰氏會強盛只是一方面,更為現實的是陰氏掌握的地盤非常大,哪怕被安排去某處開荒,第一代人可能會難受一些,子孫后代則是會受益無窮。
呂武本心是不想接受太多的貴族,問題是解朔和崔杼先后表態,變成了不接收不行。
事實上,對范氏和荀氏這種沒有改革之心的家族來說,接收越多的貴族越好;然而陰氏是想著變革,接納的貴族越多就代表變革過程會出現更多的阻力。
“我家自然亦有貴族。然,不可使之封邑多也。”呂武自己就是從臣子身份打拼起來,對貴族有防范之心是一種必然。
立功得賞是一種正道,陰氏也不可能不讓人立功。
現在擁有多少城邑代表著掌握人口、資源和武力,需要拿捏住什么樣的度就顯得極為關鍵了。
在接下來,也就是立國之初,呂武肯定會拿出一套制度,相關的政策也會當即實施,沒有打算給予一段緩沖期。
作為嫡長子也是第一順位繼承人的呂陽不會跟著一塊去“洛邑”。
他在現階段又不可能繼續待在秦地那邊,來“新田”負責處理一些事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