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春秋時代當貴族并不容易,當一個大貴族就更難了。
倒不是什么難處,要懂得經營,也就包羅了懂農事、善工程、掌軍事等等很多的技能。
現在國家出征是以各個貴族帶兵效命為體制,盡管出征將士會自行武裝和自帶干糧,以為就沒有后勤維持了嗎?
貴族不可能真的什么都讓出征將士自己準備,必要的后備物資總是要攜帶一些,再來則是勾畫后勤補給線。
僅僅是出征維持后勤補給這一項,對山川地理不熟悉能辦好嗎?肯定是不能的。
因為列國都不會去攻擊補給線,后勤維持講的是出征軍隊的后方能不能支應,其它倒是沒有過多的風險。
呂武嘴皮子上下一闔一碰,進軍的路線定了下來,還不知道要讓多少人忙得跑斷腿。
進軍追著撤退的反晉聯軍侵入陳國,到一個叫“鬼閻”的地方讓楚軍給走脫了。
楚君熊招后面又給派了使節見呂武,很是埋怨為什么要追,不能你好我好大家好嗎?
換作是在其它年代,楚君熊招這樣的行為會顯得有些搞笑,問題現在是春秋啊。
結果是,楚君熊招派人去問呂武那些話,傳出去成了晉軍咄咄逼人。
曾經的“邲之戰”中,楚軍就很有風度地讓晉軍無序退兵,還有楚軍一邊追一邊教晉軍怎么逃跑。
到了“鄢陵之戰”期間,晉軍可算是洗涮了被楚軍教逃跑的恥辱,愉快地重演了勝利一方教戰敗方逃跑的畫面。
戰勝者教戰敗者逃跑?這種事情在現代就是一種惡搞,于春秋卻是一種殺人誅心的折辱、
在春秋的戰爭史中,一般是某方不想打了會派人“告辭”,處在優勢一方的軍隊大多是同意對方撤離;一旦是優劣勢非常明顯,占據優勢的一方會要求劣勢方偃旗。
提出偃旗就一個意思:別特么想得美,留下點什么東西再走。
說到底,春秋的諸侯可是明白人,知道戰爭打得都是利益之爭,輸的一方想極力避免損失,贏的一方則是盡力獲取好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