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行偃在臨死前嚴厲警告中行吳不能靠攏向陰氏的話,不要得罪呂武這個人。
有些人在將死時會回憶非常多,很多以往沒有琢磨明白的事情會一下子整理清楚。
沒有任何疑問的是呂武非常會鉆營,每一個特殊時期總能分辨出誰將得勢或是馬上倒霉,再發揮出自己的利用價值得到拉攏,去在事件中獲得一份好處。
中行偃覺得呂武的眼光太可怕了!
陰氏任何時候都是朋友遠比敵人多,偏偏敵人還不覺得是最大的威脅?這樣的人不能與之為敵,要不然想解決也拉攏不到愿意一塊動手的盟友。
荀氏(中行氏)的現狀比較緊張,家族在十數年沒有得到太大的發展,各家實力一再上升,荀氏(中行氏)卻是在原地踏步,甚至因為智氏“單飛”的關系弱了一波,維穩成了中行吳的唯一選擇。
中行吳有自己的想法,認為單純靠攏向呂武得不到重視,有肉也分不到肥美的那一塊,狠下心來想好好地表現一次,展現出自己的價值好得到重視,才會在“沫之戰”那么賣命。
當然了,有中行吳太年輕怕遭到看輕的因素在內,兩種需求合起來迫使荀氏(中行氏)不得不爆發一波。
“陰氏著力于西方與北方,與荀氏(中行氏)并無沖突。”中行吳掃了一眼荀會、荀家和中行喜這些長輩,想要得到什么意見。
荀氏的歷史很長,發家史也據有傳奇性質。
一個大家族怎么能沒有數量眾多的族人?
中行吳算是小輩,頭頂還有著很多長輩,盡管是作為家主,好些事情還是無法自己做主。
他的一眾長輩并不簡單,能夠說很少有安份的。
拿中行喜來說吧?這位跟中行偃同輩的家伙,他是欒氏堅定的盟友之一,曾經試圖想要盡起自家的兵力救援欒氏,遭到荀會一記悶棍沒干成。
荀會跟智瑩的感情極好,很多時候屁股坐到了智氏那一邊。
在針對中行偃和智瑩的刺殺發生之后,荀氏(中行氏)就是由荀會在在查,一度差點化身瘋狗來著。
荀家的立場比較模糊,或者說完全沒什么立場。這個跟他很平庸有關聯,擁有自知之明也就不想搞東搞西,安份過小日子才是正經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