畢竟,一個家族的家主怎么樣是關鍵,卻也不是絕對的關鍵,人能夠被說服,這一代不行下一代還能爭取,欠下太大恩情卻是要用世世代代去還。
那么一搞,趙氏欠了陰氏那么大的恩情,國君還敢相信趙氏嗎?
當時呂武想控制“新田”往北、往東的要道,又有點無力去維持“溫”地的恢復,對恩情什么的其實并不是多么看重。
看看趙武后續搞出一系列什么操作就知道。
韓厥對趙武夠掏心掏肺吧?韓氏失去卿位之后,趙武有做什么幫韓氏的事情嗎?沒有的。
或許是趙武覺得自己不行,選擇將韓氏的大恩放在心里,想著有能力了再報答?
然而,有上述想法的人,他們會一天拖了又一天,一再拖下去想報恩的想法也就漸漸談了。不報答將成為一種理所當然,哪怕是某天報答也是足夠強大之后,動動嘴或抬抬手的事。
別人在為難之中進行傾力相助,等自己強大到能懟天懟地懟空氣的程度再進行報答?即便是恩人和他的后代沒死絕,報恩的份量能是一回事嗎???
呂武對趙武沒有先入為主的惡感,真噠!
一個人怎么樣還是要進行相處,或是親切地觀察其言行,再來產生一個正確的判斷。
老實說,呂武不覺得趙武那樣雖然有些不地道,選擇方面卻是十分的明智。
拿韓氏失去卿位來說吧?是當時的趙武所能干涉的嗎?他哪來的資格干涉,真的干涉不但韓氏要完,趙氏估計也要陪葬。
所以,一件事情總是需要分為三個預設立場,既你、我、他。
“你”是第三者,用旁觀的角度,再根據自己的觀念去看待事態發展。
“我”有自己的困難與需要,做出了認為正確的選擇。
“他”陷入危難之際,急切想要獲得援助。
看吧,需要不同,想法也就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