哪怕呂武不是晉國的“卿”,僅是作為一個普通的晉人,一樣夠資格罵秦人不講道義并且自棄于諸夏之外。
呂武重新調兵遣將完畢,思考道“不講規矩又沒有任何信譽的秦國,是怎么挨過春秋時期的呢?”
所以,道義和信譽是不是一種有用又沒用的玩意,看得還是自身的實力?
呂武不知道是有什么感概,低聲說道“其興也浡焉,其亡也忽焉。”
秦國在一片罵聲中崛起并橫掃六國,又在謾罵聲中二世而亡。
為什么要被罵?
六國沒跟上時代,還活在講道義和講規矩的時代,秦人卻將不折手段玩出了花。
固然是六國迂腐,又有多種原因才導致亡國。
在現代人看來,六國蠢到可以,秦國各種花式操作很溜。
當代的人卻不那么看的。
那樣輸掉的六國從上到下對秦國沒有一人心服口服,只是礙于秦人的武力保留屈辱感,蟄伏著隨時準備反抗。
姬周王朝不看是從什么時候成為招牌,堅持了八百年之久,自秦以后沒有王朝能逃過兩三百年必亡的規律(西漢、東漢是兩個正權),有些看似強大的王朝甚至連二世都沒撐過。
那么多王朝兩三百年乃至二世而亡,理由和原因羅列起來一大堆的。
是什么讓姬周王朝堅持了八百年?其實并不是分封,純粹是道義在支撐。
呂武已經穿上了靴子,跟晉國一樣需要道義和信譽,一再挑釁無果,看著秦軍連營盤都沒收拾給離去。
“簡直蠢透了啊!”他以一個‘過來人’的心態這么想著。
其余的晉人反應不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