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晉國崛起之后,鄭國對上晉國一次都沒有取得勝利。
那么多的例子擺在眼前,導致鄭國君臣一點都不奢望單挑能打得過晉國。
現在事情很明顯,楚國要鄭國先上去跟晉國拼命,楚軍則是要待在后方先看看情況。
如果鄭君獨自去跟晉軍交戰,鄭國心該多大才覺得自己能打贏?
子駟只是表達出了一個令鄭人比較沮喪的事實,他們根本打不過晉國,同樣明白楚國只是拿鄭國在當槍使,不想繼續跟隨楚國跟晉國敵對下去,又要讓晉國知道鄭國的心意。
在某種程度上,鄭國甚至能接受成為晉國的跟班,只是鄭國的信譽在一次次左右橫跳中已經破產,不管楚國還是晉國都不會百分百的信任鄭國。這樣就搞得鄭國很難受了。
“我之強,晉楚不允也。”子駟真誠地看著國君,繼續說道“唯我弱,方可使晉楚信我。”
所以說,子駟認為鄭國還是有點強了,無法在晉國和楚國的爭雄中身處事外,也得不到晉國或楚國的信任。
換作是在其它年代,他這樣的腦回路會顯得異常清奇,身處春秋中葉的人則能理解。
春秋中葉已經跟春秋前期不一樣,無法動輒滅人國進行兼并。哪怕能將敵國徹底打死,礙于這樣那樣的原因還是要留下敵國,不然將會被視為侵略性太強,失去各個諸侯國的信任,使得周邊列國惶恐不安,乃至于遭到聯合圍攻。
太過于強大的鄭國能夠威脅到晉國和楚國。這個也是鄭國曾經稱霸留下的一種威懾吧?
再來就是鄭國很無奈的一點,他們為了保證自己的利益,經常今天答應晉國要一塊玩耍,明天又跑去跟楚國哥兩好,導致真的完全沒什么信譽度可言了。
在子駟的思維中,強大的鄭國有反抗的余力,甚至能夠左右晉國跟楚國的爭雄,要是鄭國弱一些的話,能不能讓晉國和楚國不再那么重視鄭國呢?
他那種主動進行削弱的提議,上到鄭君姬惲,下到能夠參與會談的貴族,一個個聽得臉色變得無比詭異。
“執政之謀乃為良策。”
這一道聲音聽著比較稚嫩,眾人視線移過去,目光盯在一個大約十六七歲的少年身上。
這名少年叫姬橋。他是姬姓,公孫氏,表字子產,為鄭穆公之孫、公子發(字子國)之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