晉國的一個滿編軍團,不算各種用途的輔兵,為五百乘戰車以及三萬七千五百名士兵。
各個諸侯國,一個滿編軍團為五百乘戰車和一萬兩千五百名士兵。
等于說,晉國的一個滿編“軍”,不將戰車計算進去,兵力其實就是其余諸侯國三個滿編“軍”的規模。
站在戰車之上的呂武觀看行軍狀態的己方部隊,內心里多少升起了意氣風發之感。
人生在世更為男子,誰沒有一個將軍夢?
身處大軍環繞之中,又能夠統帥軍隊進行征戰,任誰都會泛起雄心壯志。
他們這一次進軍,陰氏的一個滿編軍團和八千左右的騎兵作為“前勁”,包含數量為兩萬的輔兵,由呂武親自進行統領;魏絳率領魏氏的三個“師”又兩個“旅”為“中勁”,落在“前勁”后方約十五里外。
常態會有的“后勁”哪去了?呂武只是將大軍分成兩個進軍梯隊,糧秣和各種輜重由各自隨軍攜帶,不存在什么“后勁”部隊。
出“櫟陽”再往西大體上是一種平坦的地形,有山也不連成一片,有水的河面并不太寬。
因為地形寬闊的關系,陰氏大軍又分成了三個部分,分為左、中、右并行推進。而兩翼當然是騎兵部隊,中間則是傳統部隊和輜重隊。
同時,位處核心的陰氏部隊并不是胡亂擠在一起,由“旅”為單位成為一個獨立隊形,再由五個“旅”聯合成為一個更大的方陣,每一個“師”保持一定的間隔。
有道是,人一滿萬,漫山遍野。
從高空往下俯視,能看到的是大地之上有七個“黑斑”的玩意,傳統部隊就是五個看上去黑壓壓的方陣分在前、后、左、右、中,中間看上則是顯得更“厚”一些;外圍的左右兩翼,也就是陰氏騎兵部隊,他們幾乎很難形成什么固定隊形,有時候甚至會拉成一條直線。
中間的軍隊太“厚”沒其它原因,純粹是呂武將輜重隊伍安排在陣中。
他會這么安排的理由是接到斥候探報,得知秦軍有一萬左右的騎兵脫離主力,朝著己方過來。
根據情報,秦軍主力沒有待在原地不動,他們仍然在向“雍”進行退卻。
不過,秦軍的行軍速度被刻意放慢,一天下來走的路程不超過二十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