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要原因就是孫林父失去了在晉國那邊的靠山,導致無法借力再壓制衛君衛衎。
所以,晉國的內亂,其實是實際影響到了列國的正局。
很多國家的正局,要么是國君得到晉國某位“卿”的支持才能壓服群臣,不然就是某位大臣得到晉國一位“卿”的支持而壓制住國君。
“陰武子欲駐扎何處?”孫林父這是一句試探的話。
呂武想了想,說道:“‘戚’。”
孫林父露出了大喜的表情,很快又收斂起來。
那個叫“戚”的地方是孫林父的封地,并且離“朝歌”很近。
呂武率領晉國的下軍和新軍來到衛國,沒有派人向衛君衛衎溝通,還進駐了衛國執政的封地。
其實,是很能惹人聯想的。
在衛國,孫林父是一位權臣,列國基本上也是那么看的。
他得到了晉國的支持才能那么風光。
在風光的同時,他與衛君衛衎必然是一種對立的局面。
所以,這一次衛君衛衎看似對晉國悖盟,何嘗不是一次要收回權力的行動呢?
呂武在駐營之后找來解朔,說道:“衛本可伐,恐列國驚詫,不能伐之;孫氏為我(晉)屏障,不可使之失勢。不知足下何以教我?”
陰氏真不能再增加邦交的國家了。
推給魏氏?
呂武現在不會那么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