楚國有多大的產糧能力,跟這一次帶來多少糧食,其實是沒有關系的。
不是說楚國因為帶來的糧食多了就是有大片的產糧區。
帶了多少糧食,可以是極盡地搜刮,或是以前的庫存,所以只跟楚共王熊審能調動多少有關。
現在的人,吃飯時極少能粘上葷腥,導致對植物類的糧食消耗量會更大一些。
一名成年人想要完全吃飽,兩斤不算多,一斤不算少。
很多人在平時,其實只是維持一個不會被餓死的現狀,極少人才能有吃飽的幸福日子過。
楚共王熊審帶來了二十多萬人。
先不用去管這二十多萬人里面有多少真正能打的,是二十多萬張要吃飯的嘴巴。
楚國的制度跟晉國不一樣,或者跟中原列國有太多的不一樣。
不單純是官職的名稱或職責。
其中就包括戰時狀態下,楚軍的糧食消耗是算在國家身上的。
而楚國貴族得到出征任務,不但要帶上人手聽從調度,他們平時也需要交稅。
這個就跟晉國的貴族不一樣。
晉國的貴族,封地上有多少產出都算自家的,交稅是沒有的事,要交的是“賦”。
所以晉國貴族不但要帶上足夠的士兵出征,連帶后勤方面也是由自家負責,跟楚國那邊的后勤統一調度存在巨大的區別。
這里,或許楚國的制度算是走在前面,屬于比較先進的一方?
二十萬張嘴巴,一頓飯吃掉至少二十萬斤的糧食,一天吃四十萬斤,十天就是四百萬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