漫漫歸途,沒有再發生點什么事情。
便是往常偶爾能看到的野人,今次也是一個都沒見到。
其實也算合情合理。
兩個軍團去了“交剛”護衛國君進行會盟,隨行的輔兵也有十多萬,合起來就是將近二十萬人,來時該清理的早被清理干凈。
哪怕是有野人躲過清理,他們怎么也不敢留在原處,不然等大軍回來又要被清理一遍。
呂武渡過汾水進入“陰”地之前,又接受了兩個小貴族的依附。
選擇依附老呂家的貴族,他們都有在呂武麾下效力過,一樣來自“霍”地。
而“霍”地之前并沒有什么大貴族。
上一次站錯隊滅了不少,才讓“霍”地變成了共管。
秦國也已經有兩次東出,曾經實力不錯的貴族在頻繁的戰事中,變得衰弱了。
出征的部隊歸來,封地里早得到了先回來的斥候通知。
老呂家的第一家臣虞顯,領著其余的家臣,還有一些武士,知道消息自發前來的屬民,到封地北邊最外圍的亭子進行迎接。
這年頭建造亭子,其實不是專門用來讓旅人歇腳。
亭子的用途只有一個:迎來送往。
另外,有亭子的話,很容易讓外來者知道一點,自己一旦繼續往前走,就進入了某位至少是中等貴族的封領。
小貴族,比如以前呂武還是“村長”的時候,財力和勞力不足就沒建什么亭子。
迎接的儀式一般般,不顯得寒磣,也沒有多么隆重。